行業資訊
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驗收的標準是什么
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驗收標準需綜合政策要求、技術規范和地方實踐,涵蓋工程建設、資金管理、生態保護、群眾權益等多維度。以下是基于國家政策文件、地方標準及典型案例的驗收標準體系梳理:
一、工程建設質量標準
土地平整工程
田塊規整度:田面高差≤±5cm,田埂穩固率≥95%(引用《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》TD/T 1041-2013)。土壤改良:新增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≥0.5g/kg,pH值控制在6.5-8.5范圍內。
水利設施工程
灌溉與排水:灌溉保證率≥75%(旱作區)或≥85%(水田區),排水溝渠淤積率≤10%。設施運行:泵站、水閘等設備試運行≥30天,故障率≤5%。
道路工程
路面質量:田間道路面寬度≥3.5m,混凝土強度≥C20,瀝青路面壓實度≥93%。通達性:項目區道路連通率≥90%,滿足農機通行需求。
二、資金使用合規性標準
預算執行率
項目資金到位率≥95%,實際支出與預算偏差率≤10%(需提供第三方審計報告)。
資金流向
工程款支付憑證完整率100%,無挪用、虛報等違規行為。群眾補償款發放到位率100%,公示期≥7個工作日。
三、規劃任務完成標準
核心指標達成
新增耕地面積:完成實施方案目標的100%,且通過省級自然資源部門核定備案。建設用地節余指標:節余面積≥規劃目標的90%,并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備案。
空間布局優化
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方案通過省級驗收,調整后連片度提升≥20%。生態保護修復面積達標率≥90%(如濕地恢復、水土流失治理)。
四、群眾權益保障標準
程序合規性
村莊規劃調整、土地權屬變更等事項需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(同意率≥80%)。項目區公示材料(規劃方案、補償標準)公示期≥15個工作日。
滿意度評價
通過入戶調查(樣本量≥20%農戶)和村民代表座談會,綜合滿意度≥85%。
五、生態效益標準
生態修復成效
植被覆蓋率提升≥15%,生物多樣性指數(H指數)提高≥0.2。土壤侵蝕模數降低至≤5000t/(km2·a)(原侵蝕區)。
負面清單管控
未出現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負面清單》禁止行為(如破壞生態紅線、強迫農民“上樓”)。
六、檔案與驗收程序標準
檔案完整性
項目全過程資料(立項、設計、施工、驗收等)歸檔率100%,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一致。
驗收流程
子項目驗收:由行業主管部門按技術規范驗收,形成分項驗收報告。整體驗收:需通過縣級初驗(現場核查+資料審查)、市級終驗(績效評價+綜合評審)。
典型案例參考
浙江某縣:新增耕地150畝(完成率102%),節余建設用地指標80畝(交易收益1.2億元),群眾滿意度92%。江蘇某鎮:生態修復面積200公頃,生物多樣性指數提升0.18,通過省級驗收并獲評優秀案例。
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驗收需以**“質量達標、資金規范、任務完成、群眾滿意、生態可持續”**為核心,結合地方標準(如江蘇省《驗收規范》DB32/T 5048-2025)和負面清單管理,確保項目實現耕地保護、鄉村振興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