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資訊
全域土地整治準備階段資金籌集的核心路徑與實施要點
全域土地整治的資金籌集是項目啟動和實施的關鍵前提,需通過多元化、可持續的融資模式保障資金需求。以下是準備階段資金籌集的核心路徑與實施要點:
一、資金籌集主要模式
政府財政資金(基礎保障)
專項資金整合:統籌耕地占補平衡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鄉村振興等涉農資金,集中用于整治項目。例如,廣東省將土地出讓收入5%-15%用于農村土地整治
地方財政撥款:通過預算安排專項資金,如山西四九鎮財政投入5687萬元用于全域整治
部分省份設立省級獎補資金,對成效突出的項目給予補貼
金融信貸資金(支撐性投入)
政策性銀行貸款:國家開發銀行、農業發展銀行提供中長期低息貸款,支持高標準農田、生態修復等項目,需政府信用背書或合規項目主體
專項債: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,用于公益性基礎設施(如農田水利、污水治理),需滿足收益覆蓋本息1.2倍的要求
綠色金融工具:探索“土地整治+碳匯交易”模式,吸引ESG投資
社會資本參與(市場化主體)
PPP模式: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建共營,如重慶拾萬鎮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5.6億元
投資人+EPC模式:社會資本負責投融資與建設,如山西章丘PPP項目吸引社會資本0.56億元
企業直接投資:農業龍頭企業投資產業項目(如現代農業園區),通過土地整治與產業開發聯動獲利指標交易收益(杠桿性資金)
耕地占補平衡指標:新增耕地通過省級交易平臺交易,收益反哺整治投入。例如,湖南省優先將指標收益用于無收益公益項目
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:節余指標跨區域交易,如安徽霍山采煤沉陷區治理通過指標交易實現資金自平衡
其他補充渠道
村集體自籌:通過土地流轉收益、集體資產入股等方式籌集資金,如山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
村民投工投勞:鼓勵農民以勞務折資參與整治,如山西要求項目區村民承擔部分基礎工程
二、資金籌措關鍵要點
合規性審查
規劃銜接:確保資金用途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及“三區三線”管控要求,禁止占用生態保護紅線
隱性債務防控:嚴禁違法違規提供財政擔保,避免新增隱性債務
風險分擔機制
政策風險:由政府承擔規劃調整、指標價格波動等風險
運營風險:社會資本承擔項目收益不足風險,可通過“基礎收益+超額分成”模式平衡(如社會資本基礎回報占60%,超額部分按比例分成)
創新融資工具
“肥瘦搭配”打包:將公益性項目(如生態修復)與經營性項目(如文旅開發)捆綁,提升收益覆蓋能力
土地經營權質押:以整治后耕地經營權作為抵押物申請貸款,如山東新泰市通過指標質押融資10億元
政策激勵措施
指標獎勵:對超額完成任務的地區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(如廣東省對整治成效好的地區按5:1比例獎勵指標)
財稅支持:減免土地增值稅、所得稅等,吸引社會資本參與
三、典型案例與經驗借鑒
廣東惠州:通過“財政資金+專項債+社會資本”組合模式,整合資金12億元,新增耕地1189畝,其中社會資本占比72.4%
山西綜改區: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80%,整治20萬畝土地,新增耕地4萬畝,通過“土地整治+產業融合”實現收益平衡
山東新泰:通過增減掛鉤指標交易籌集資金10億元,整治土地20萬畝,實現“整治-指標-產業”閉環
四、挑戰與對策
挑戰:財政資金到位滯后,影響項目進度;社會資本回報機制不清晰,參與意愿低;指標交易周期長,收益不確定性高。對策:建立“資金池”統籌模式,整合多部門涉農資金,提升撥付效率;明確社會資本收益分配比例(如指標收益60%歸社會資本),簽訂風險分擔協議;探索“整治貸”等金融產品,縮短指標質押貸款審批周期
全域土地整治的資金籌集需構建“財政保底、金融賦能、市場造血”的多元體系,重點通過政策銜接、風險共擔、收益共享等機制破解資金瓶頸。在準備階段,需優先明確資金來源結構,強化合規審查,并通過創新模式(如指標質押、肥瘦打包)提升融資可行性,為項目實施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